×

Loading...

请问有谁记得这篇小说?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梗概)

张一弓


--------------------------------------------------------------------------------

  清明时节,新上任的地委书记田振山乘坐着吉普车,冒雨去参加李家寨党支部书记李铜钟的平反大会。一路上,那个发生在十九年前的奇异故事又不断浮现在他眼前……

  1960年春天,罕见的饥荒来到李家寨。全寨大小490多口人,已经吃了三天的清水煮萝卜。“三堂总管”老杠叔的悲啼引起全村一片哭声。李铜钟,这个从小当长工,土改时当民兵队长,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一条腿的党支部书记,这时拖着一条七斤半的假腿,第三次到公社要统销粮。公社书记杨文秀,是一个很会揣摩上级意图,执行政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带头书记”。他上任第二天就宣布十里铺公社两年进入共产主义,去年又提出“大旱之年三不变”的冒进口号。弄虚作假的结果,加重了春荒灾难。

  第三次要统销粮又毫无结果,李铜钟决定忍痛杀牛。在老牛的哀叫声中,铜钟的父亲、饲养员老套叔难过得昏了过去。解散了公共食堂,每人分到九两三钱牛肉。大队长张双喜难以下咽,他悔恨地打着自己说瞎话的嘴。张双喜染上这种说瞎话的流行病,是在1958年。因为没有响应杨文秀粮食一年“过江”的号召,李家寨那年被树为右倾典型。后来,在爱国卫生运动评比大会上,双喜信口胡诌了“毛驴刷牙”的故事,却得到一面“卫生先锋”的锦旗。他从此学会了“发言策略”,并认定“吹牛不上税”。去年秋后由于他多报了十万斤产量,李家寨的口粮被“反瞒产”的工作组挖走,吹牛终于受到了今年春荒的惩罚。

  断粮第七天,全村人都得了浮肿病。奄奄一息的老杠叔乞求老伴让自己啃一把棉花套子,要去把食堂库房的钥匙交给李铜钟。这时,公社打来电话说口粮问题解决了。李铜钟满怀希望匆匆赶到公社,杨文秀却让他去参观“代食品”,诸如“一口酥”玉米皮淀粉虚糕、“扯不断”红薯秧淀粉粉条、“将军盔”麦秸淀粉窝头等等。李铜钟很快了解到所谓“代食品”竟是柳树拐大队支书刘石头为逃避挨整而哄骗杨书记的,那“代食品”还可以吃的原因是掺了一半粉芡和玉米面。而此时,公社门外响起了热闹的唢呐声和锣鼓声,杨文秀领着一些干部,带着神奇的“代食品”,去县委报喜去了。

  就这样回去,把绝望带给李家寨,让社员踏上逃荒路吗?愤怒而又疲惫的李铜钟只有豁出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救乡亲们了。在靠山店粮站,李铜钟找到粮站主任、朝鲜战场上的老战友朱老庆,开口为李家寨借粮。这位象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国家粮食的粮站主任被惊呆了,他一口回绝了李铜钟。面对着战友间的对峙,李铜钟按捺不住百感交集的心情,说:“老朱,我要的不是粮食,那是党疼爱人民的心胸,是党跟咱鱼水难分的深情,是党老老实实、不吹不骗的传统。庄稼人想它、念它、等它、盼它。把眼都盼出血来了,可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使两个老战友发生了强烈的共鸣。李铜钟以生命担保,写下借条:“春荒严重,断粮七天。社员群众,忍饥受寒。粮站借粮,生死相关。违犯国法,一人承担。救命玉米,来年归还。”朱老庆郑重地在借条上添了自己的名字,李铜钟咬破食指按下血红的指印。

  黄昏后,李铜钟回到李家寨。他把朱老庆给他的两包饼干塞给老杠叔,马上去大队部开会,通知各队准备车辆,磨坊准备开磨。从死亡门槛上返转回来的老杠叔,拄着棍子去听会,正赶上李铜钟讲“借粮”经过。老杠叔抹着泪劝阻铜钟,队委们也忧心如焚,李铜钟说:“老杠叔,我知罪,……眼下借点粮食,保人保畜,来日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兴许能把我这罪赎回来。”他向大家约法三章,领着运粮大队出发了。风雪里,传来了老杠叔嘶哑的哭喊声:“咱饿死也不能动公仓……”

  当李家寨村民在为吃上“统销粮”而高兴的时候,老杠叔却陷入了这违法却又是救命粮的矛盾和痛苦中,负疚地跪在毛主席像前乞求他老人家原谅。

  刘石头率领柳树拐的社员去逃荒,路过李家寨。李铜钟指挥人们支起三口大锅,让四邻八村的乡亲吃上一口饭再上风雪逃荒路。

  天已黑透,公安局派人来李家寨抓人。李铜钟主动迎上前去。公安局的同志没有想到,那个“哄抢国家粮食仓库的首犯”,竟是这样平静甚至友好地自投罗网。全村人拼死要保护他,被李铜钟冷静地制止了。

  县委书记田振山被李铜钟的行为震惊了。县法院提审胁从犯朱老庆,这个“穿军装的庄稼人”除了“人是铁,饭是钢”这句话,就再也说不出什么了。于是连夜审讯抢劫犯李铜钟。审讯席上,李铜钟一眼看见田振山,喊了声:“田政委,救求农民吧!”便栽倒在地。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告诉田振山乡亲们大批逃荒的去向……

  在卧龙坡火车站,田振山劝回了逃荒的社员。他下令开仓放粮,使炊烟又升了起来。他受到了撤职的处分和批判。就在这时,昏迷了三天的李铜钟,终于因积劳成疾,年轻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吉普车在山区公路上急驶,把田振山带到了要家寨。看到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李铜钟墓,田振山在心底呼喊:“记住这历史的一课吧!”

  (原作载《收获》1980年第1期)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作者张一弓,1935年生于河南开封。50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火神》、《死吻》、《死恋》、《张一弓中短篇小说集》:《野美人与黑蝴蝶》等。张一弓自称为“同时代人的秘书”。深入反思农村历史道路的曲折,热情拥抱变革时期的农村现实,努力追踪农村的变革步伐,使他的小说成为充满热情和理想的现实主义创作。80年代中期以来,创作转向对人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失落与寻找等问题的揭示。张一弓偏爱生活中的特异事件,擅长通过戏剧化的手段,造成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舒卷自如的情节结构,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带有英雄气质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殉,强烈的政治色彩与充沛的文学激情、雄浑悲壮的风格与滑稽幽默的笔调相结合,欧化的叙述语言与充满乡土气的人物语言相融汇,使张一弓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过分追求特异性和戏剧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作品的真实性。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张一弓走向新时期文坛的第一篇力作,也是反思文学创作思潮中的扛鼎之作。作者以直面人生的胆识,对饥馑年代的历史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表现了谎祸造成大饥荒的真实惨象。作品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不仅战胜敌人,而且战胜自己的谬误也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们应以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多的智慧,使我们的党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题材与主题的尖锐性,反思历史的力度与深度,触及社会问题的大胆与超前,使这篇冲破禁区的作品在当时文坛与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悲剧英雄李铜钟形象的成功刻划,是这篇小说思想艺术价值和作者审美理想的主要体现。作为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李铜钟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惯常歌颂的、与社会主导观念相一致的正面人物,他是一个纽结在历史谬误中,为当时社会现实所不容,一度被历史“遗忘”了的真正的英雄。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的“犯人”,这奇异的人生反差使他成为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圣者和殉道者。作品用现实主义手法刻划这一形象的时候,紧紧围绕“借粮”这一中心情节,既写出他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里一贯求实的立场,也写出他在危难时刻冲锋陷阵的姿态,从而历史地揭示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

  李铜钟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他一贯抵制左倾路线和浮夸风,反对在大跃进中搞“化妆劳动”的虚假行为;他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宁愿“骑乌龟”,被批判为“右倾”,也要如实上报粮食产量。李铜钟又是舍身忘己、为民请命的悲剧英雄。在谎祸酿成的大饥荒威胁李家寨乡亲生命的严重时刻,他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以生命为抵押,向国库“借粮”来拯救人民,自己却倒在了被颠倒的历史车轮下。在人民群众生死存亡的严峻现实下,“法纪”与党性的尖锐冲突,使李铜钟的性格、意志和胸怀在借粮、被捕、受审、牺牲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表现,一个为拯救民众以身试法的悲剧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李铜钟的英雄性格与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大饥荒灾难的历史成因,提出了反思历史、纠正左倾路线谬误的重要课题。

  作品感情色彩鲜明、强烈,语言风格质朴、刚劲,富有阳刚之美。语言表现也与刻划的悲剧英雄,反映的悲壮画面相吻合。塑造英雄的荡气回肠,针贬现实的锋利无情,揭示历史的沉重严峻,造成了叙述语调时而热烈又冷峻、时而幽默又辛酸的特色,更强地凸现出作品悲壮的美感。

  小说情节跌宕曲折,故事冲突尖锐激烈,开头如大潮陡起,一下子攫取人心;中间波涛起伏,令人心潮难平;结尾象潜流激荡,任人回味、思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小说故事 / 请问有谁记得这篇小说?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梗概)

    张一弓


    --------------------------------------------------------------------------------

      清明时节,新上任的地委书记田振山乘坐着吉普车,冒雨去参加李家寨党支部书记李铜钟的平反大会。一路上,那个发生在十九年前的奇异故事又不断浮现在他眼前……

      1960年春天,罕见的饥荒来到李家寨。全寨大小490多口人,已经吃了三天的清水煮萝卜。“三堂总管”老杠叔的悲啼引起全村一片哭声。李铜钟,这个从小当长工,土改时当民兵队长,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一条腿的党支部书记,这时拖着一条七斤半的假腿,第三次到公社要统销粮。公社书记杨文秀,是一个很会揣摩上级意图,执行政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带头书记”。他上任第二天就宣布十里铺公社两年进入共产主义,去年又提出“大旱之年三不变”的冒进口号。弄虚作假的结果,加重了春荒灾难。

      第三次要统销粮又毫无结果,李铜钟决定忍痛杀牛。在老牛的哀叫声中,铜钟的父亲、饲养员老套叔难过得昏了过去。解散了公共食堂,每人分到九两三钱牛肉。大队长张双喜难以下咽,他悔恨地打着自己说瞎话的嘴。张双喜染上这种说瞎话的流行病,是在1958年。因为没有响应杨文秀粮食一年“过江”的号召,李家寨那年被树为右倾典型。后来,在爱国卫生运动评比大会上,双喜信口胡诌了“毛驴刷牙”的故事,却得到一面“卫生先锋”的锦旗。他从此学会了“发言策略”,并认定“吹牛不上税”。去年秋后由于他多报了十万斤产量,李家寨的口粮被“反瞒产”的工作组挖走,吹牛终于受到了今年春荒的惩罚。

      断粮第七天,全村人都得了浮肿病。奄奄一息的老杠叔乞求老伴让自己啃一把棉花套子,要去把食堂库房的钥匙交给李铜钟。这时,公社打来电话说口粮问题解决了。李铜钟满怀希望匆匆赶到公社,杨文秀却让他去参观“代食品”,诸如“一口酥”玉米皮淀粉虚糕、“扯不断”红薯秧淀粉粉条、“将军盔”麦秸淀粉窝头等等。李铜钟很快了解到所谓“代食品”竟是柳树拐大队支书刘石头为逃避挨整而哄骗杨书记的,那“代食品”还可以吃的原因是掺了一半粉芡和玉米面。而此时,公社门外响起了热闹的唢呐声和锣鼓声,杨文秀领着一些干部,带着神奇的“代食品”,去县委报喜去了。

      就这样回去,把绝望带给李家寨,让社员踏上逃荒路吗?愤怒而又疲惫的李铜钟只有豁出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救乡亲们了。在靠山店粮站,李铜钟找到粮站主任、朝鲜战场上的老战友朱老庆,开口为李家寨借粮。这位象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国家粮食的粮站主任被惊呆了,他一口回绝了李铜钟。面对着战友间的对峙,李铜钟按捺不住百感交集的心情,说:“老朱,我要的不是粮食,那是党疼爱人民的心胸,是党跟咱鱼水难分的深情,是党老老实实、不吹不骗的传统。庄稼人想它、念它、等它、盼它。把眼都盼出血来了,可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使两个老战友发生了强烈的共鸣。李铜钟以生命担保,写下借条:“春荒严重,断粮七天。社员群众,忍饥受寒。粮站借粮,生死相关。违犯国法,一人承担。救命玉米,来年归还。”朱老庆郑重地在借条上添了自己的名字,李铜钟咬破食指按下血红的指印。

      黄昏后,李铜钟回到李家寨。他把朱老庆给他的两包饼干塞给老杠叔,马上去大队部开会,通知各队准备车辆,磨坊准备开磨。从死亡门槛上返转回来的老杠叔,拄着棍子去听会,正赶上李铜钟讲“借粮”经过。老杠叔抹着泪劝阻铜钟,队委们也忧心如焚,李铜钟说:“老杠叔,我知罪,……眼下借点粮食,保人保畜,来日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兴许能把我这罪赎回来。”他向大家约法三章,领着运粮大队出发了。风雪里,传来了老杠叔嘶哑的哭喊声:“咱饿死也不能动公仓……”

      当李家寨村民在为吃上“统销粮”而高兴的时候,老杠叔却陷入了这违法却又是救命粮的矛盾和痛苦中,负疚地跪在毛主席像前乞求他老人家原谅。

      刘石头率领柳树拐的社员去逃荒,路过李家寨。李铜钟指挥人们支起三口大锅,让四邻八村的乡亲吃上一口饭再上风雪逃荒路。

      天已黑透,公安局派人来李家寨抓人。李铜钟主动迎上前去。公安局的同志没有想到,那个“哄抢国家粮食仓库的首犯”,竟是这样平静甚至友好地自投罗网。全村人拼死要保护他,被李铜钟冷静地制止了。

      县委书记田振山被李铜钟的行为震惊了。县法院提审胁从犯朱老庆,这个“穿军装的庄稼人”除了“人是铁,饭是钢”这句话,就再也说不出什么了。于是连夜审讯抢劫犯李铜钟。审讯席上,李铜钟一眼看见田振山,喊了声:“田政委,救求农民吧!”便栽倒在地。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告诉田振山乡亲们大批逃荒的去向……

      在卧龙坡火车站,田振山劝回了逃荒的社员。他下令开仓放粮,使炊烟又升了起来。他受到了撤职的处分和批判。就在这时,昏迷了三天的李铜钟,终于因积劳成疾,年轻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吉普车在山区公路上急驶,把田振山带到了要家寨。看到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李铜钟墓,田振山在心底呼喊:“记住这历史的一课吧!”

      (原作载《收获》1980年第1期)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作者张一弓,1935年生于河南开封。50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火神》、《死吻》、《死恋》、《张一弓中短篇小说集》:《野美人与黑蝴蝶》等。张一弓自称为“同时代人的秘书”。深入反思农村历史道路的曲折,热情拥抱变革时期的农村现实,努力追踪农村的变革步伐,使他的小说成为充满热情和理想的现实主义创作。80年代中期以来,创作转向对人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失落与寻找等问题的揭示。张一弓偏爱生活中的特异事件,擅长通过戏剧化的手段,造成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舒卷自如的情节结构,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带有英雄气质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殉,强烈的政治色彩与充沛的文学激情、雄浑悲壮的风格与滑稽幽默的笔调相结合,欧化的叙述语言与充满乡土气的人物语言相融汇,使张一弓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过分追求特异性和戏剧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作品的真实性。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张一弓走向新时期文坛的第一篇力作,也是反思文学创作思潮中的扛鼎之作。作者以直面人生的胆识,对饥馑年代的历史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表现了谎祸造成大饥荒的真实惨象。作品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不仅战胜敌人,而且战胜自己的谬误也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们应以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多的智慧,使我们的党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题材与主题的尖锐性,反思历史的力度与深度,触及社会问题的大胆与超前,使这篇冲破禁区的作品在当时文坛与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悲剧英雄李铜钟形象的成功刻划,是这篇小说思想艺术价值和作者审美理想的主要体现。作为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李铜钟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惯常歌颂的、与社会主导观念相一致的正面人物,他是一个纽结在历史谬误中,为当时社会现实所不容,一度被历史“遗忘”了的真正的英雄。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的“犯人”,这奇异的人生反差使他成为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圣者和殉道者。作品用现实主义手法刻划这一形象的时候,紧紧围绕“借粮”这一中心情节,既写出他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里一贯求实的立场,也写出他在危难时刻冲锋陷阵的姿态,从而历史地揭示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

      李铜钟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他一贯抵制左倾路线和浮夸风,反对在大跃进中搞“化妆劳动”的虚假行为;他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宁愿“骑乌龟”,被批判为“右倾”,也要如实上报粮食产量。李铜钟又是舍身忘己、为民请命的悲剧英雄。在谎祸酿成的大饥荒威胁李家寨乡亲生命的严重时刻,他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以生命为抵押,向国库“借粮”来拯救人民,自己却倒在了被颠倒的历史车轮下。在人民群众生死存亡的严峻现实下,“法纪”与党性的尖锐冲突,使李铜钟的性格、意志和胸怀在借粮、被捕、受审、牺牲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表现,一个为拯救民众以身试法的悲剧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李铜钟的英雄性格与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大饥荒灾难的历史成因,提出了反思历史、纠正左倾路线谬误的重要课题。

      作品感情色彩鲜明、强烈,语言风格质朴、刚劲,富有阳刚之美。语言表现也与刻划的悲剧英雄,反映的悲壮画面相吻合。塑造英雄的荡气回肠,针贬现实的锋利无情,揭示历史的沉重严峻,造成了叙述语调时而热烈又冷峻、时而幽默又辛酸的特色,更强地凸现出作品悲壮的美感。

      小说情节跌宕曲折,故事冲突尖锐激烈,开头如大潮陡起,一下子攫取人心;中间波涛起伏,令人心潮难平;结尾象潜流激荡,任人回味、思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me, 看完后就很少再看这种写实小说了
      • 我看这篇小说时才十岁~~~ 幼小的心灵呀!
        • 哥哥诶,你真那么年轻吗?(我那时都是十六七岁的人了)
          • 当时我看的是"小说月报", 80年吧. 不年轻啦.
        • 太幼小了你, 以后所有的小说也应该分级,不然儿童都被残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