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Montessoir是第一个体系的,但是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去蒙校可能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变杰出吧,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zz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伪善的“爱和自由”——读孙瑞雪的《爱和自由》zz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我看完全书后,翻回头来,猛然看到这句话,一阵寒意。。。

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充分讲解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在全书的快结束部分,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

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但作者没有对蒙氏思想提出哪怕一点点创造和提升,也没有结合时代和国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对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从这点上说,本书的实践和理论(如果算有的话)就价值不大,只能算是蒙氏原著的“节本”和“话本”。


但是,更严重的是,本书实际上与蒙氏思想貌合神离!作者用“爱和自由”名义篡改了蒙氏思想的本质!“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试想,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你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你的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你能给孩子多少选择的自由呢?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蒙氏以西方人权学说、自由主义、自然主义为基石,在尊重生命和人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教育方法体系。理解蒙氏,首先要理解她的思想基础。如果只追求技巧、方法性的东西,舍本逐末,在纷扰的社会中,最终还是会迷失和放弃。


我也能理解作者的立场,作为“蒙氏幼儿园”“蒙氏培训机构”的推广者,行为带有商业色彩是显然的。从商业的角度,“爱和自由”是一个很动听的口号,而且可操作,哪怕是功利的,表面的。如果口号是给孩子“尊严和独立”,别人肯定觉得你有病。以这个立场出书也无可厚非,但需要读者/家长慎思,明辨。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蒙氏的原著,脑海里闪现的形象是肃穆而慈祥,双眸锐利,微笑,和蔼,矜持和优雅。但读完作者的书,我脑海里的形象没有半点的严肃,有的只是满脸堆笑,说话肉麻,矫揉造作的形象。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亲亲宝贝 / 35岁,身体不太好。老公大八岁,目前只有一个宝宝,2岁,非常难带,也没有老人帮忙带。去除经济因素的考虑有多少妈妈支持我要老二?
    我们自己其实真的无所谓了,考虑给老大添个伴。。。。
    • 松鼠说:河水很深,会淹死的!
      下边一个老牛,一个松鼠。

      不过要是猫说:生孩子就是一个取悦自己,牺牲孩子的过程。

      为自己着想,就生;为了未来的孩子着想,就别生。

      至于孩子作伴的问题,也是老牛和松鼠的看法。不过猫和猫太的亲身经历都是松鼠。
      • 你女儿觉得她是牺牲品么?
        • 悲剧就是不知道,知道了也不相信,相信了也不承认。就像当年那么多共产主义信徒一样。
          • 你这种心理,还是少说两句吧。真希望你这个奇怪的想法,以及你其他奇怪的想法,都不要跟你女儿说。
    • 夫妻感情好,就生。
    • No,妈妈身体不好,就不要辛苦自己了
      • +1
        • +2
          • +100000,不要太辛苦自己!!
            • 谢谢,
    • 要孩子的各种理由中, 我觉得 "给孩子添个伴" 是最不靠谱的。
      • 有些道理。回想自己,确实只和自己小朋友玩儿来着。
      • 给孩子添个伴很靠谱的。独生子很孤独的,尤其是在加拿大的国移家庭。小孩子在家里没人陪着玩很痛苦的。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了。
        • 我是独生子女,一点也不孤独。小时候也从来没有觉得在家里没人陪着玩很痛苦。
          • 你是在国内长大的吧?国内一家一户的概念很淡漠,孩子都是在一起的。这里你去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都会遭到人家白眼,很可能连电话都会被 block :)
            • 这两天看电视剧《家产》,看的我心惊胆颤,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一点点遗产,昧着良心,毫无情面。我看当初不如只生一个。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例子。不要跟我说那些父母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让他们没有同胞之情。
              • 这两天看《案发现场》,看得俺心惊胆战,外面都是杀人犯,俺以后再也不敢出门了。。。
              • 中国确有其事。我觉得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社会大环境,相辅相成,同时造就了这类事情的发生。
            • 啊,不是这样吧,我家娃每周2-3次去两家邻居家玩儿,有时候周末朋友也带他们的娃过来一起玩儿,我觉得这个看家长了,我看我白人邻居中国人邻居都可以去玩儿的啊,在社区小公园认识了就一起玩儿了啊,你来我往的挺好的。
            • 即使我小时候邻居也很少走动,住一个公寓楼的孩子也不是经常去别人家。孩子们都在院子里玩。现在到别人家玩的应该更少了吧?
              • 你这是说中国?据我目前观察到的加拿大我住的这个小区的情况,夏天的时候都在外面一起疯,成群结伙的小孩儿,中国老外混一起,骑车的捉迷藏的溜小街的打旱地冰球的,一群一群的那么多孩子肤色不同怎么可能是一家的呢?
                • 说的是中国,我小时候,我家那个小区的情况,不代表别人,地区的哈。父母不让往家里带小朋友。
                  • 所以说,独生子女寂寞完全赖家长不够social。
                    • 你真会交朋友,羡慕!
                    • 逢年过节还是自己民族的一起吧,真正深交的也是自己民族的多些。
            • 你不知道playdate是什么吗?
          • 你那是在国内,和在这里完全没有可比性的。
      • 这是很靠谱的。
        • 这是你这么想的,还是你孩子这么想的?
          • "给孩子添个伴" 是最靠谱的。我想的。
          • 老大明确要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和他玩,我只能认为他也有此要求 。
      • 35+8=43,+1+22=66,基本上,那个老公退休的时候去参加孩子的大学毕业礼。。。我们都不是那条鱼,我们不能替代孩子回答:有弟妹开心还是不开心。
        • 孩子剛上小學G1, 爸爸就已經年過半百,孩子還在讀高中的時候,爸爸已經是花甲之年了 × ×
          • 有什么不好?
            • 没什么不好,就是如果同学父母很年轻的话会觉得比较奇怪而已。我家老大有同学就是这样,她父母很大年纪才有的她,我第一次看见她头发发白的父亲很是惊讶,一直以为孩子同学父母都和我们差不多大。等有了老二就明白了。
        • 一家一本经, 父母和孩子年龄间差异的问题不是主要的, 没必要顾虑别人的诧异. 真实过好每一天, 只要有爱心, 家庭和睦, 孩子就是最幸福的.
          • 为什么是别人的诧异而不是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呀?感情好的家庭有没有孩子有几个孩子都会幸福,我觉得。
        • 子非鱼这种说法其实很 stupid。鱼的想法你当然不知道,但是孩子的想法你能一点都不知道?
      • 同意
      • 当然靠谱。只是父母首先不能偏心,要注意言传身教,这样才会有快乐的孩子。
    • "身体不太好"的程度因人而定, 孩子2岁时正是不好带但需要逐步立规矩的阶段. 35岁年龄不算大. "给老大添个伴"的想法很正确.
      • 我怎么看书上说2岁的时候不用立规矩,只要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不是特别大的事情,就随孩子去了,让他们度过这半年的独立自主扩大化要求的敏感期再说。
        • 关键是2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的行为没有"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 这需要大人的引导让孩子有初步的思想概念. 2岁的孩子正是好奇好动的阶段, 特别是对于哪些精力比较旺盛且活跃的孩子来说, 大人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虽说年幼小孩的行为一般都是"阶段性"的,
          但如果形成一种习惯, 对大人来说会更头疼,
          • 非常赞同。不管t2 t3,家长一定要做好规矩。
    • 自己精力不够的就别要。我看周围岁数不小又没人帮忙带孩子的,老大都基本不太管了,孩子也是需要照顾的时候,挺可怜的。
    • 2岁正是最累人的时候,等到3岁多就会轻松很多的。才35,很年轻啊。但你说的身体问题就不知道了。孩子太可爱,自不用说,可拼上大人就得不chang shi 了。
    • 我是支持一个家庭起码2个孩子的,而且你老大才2岁,孩子相差岁数不大,以后她们可以玩在一起。既然经济不是考虑因素,自己身体不好,就请人带。
    • 为什么不生?我已有一个,还再想生两个,最好是三朵金花。30多岁也没什么身体问题吧? 食物和锻炼,我是什么都没事,希望早再抱贵子(女)。天天亲宝贝亲不够,小的调皮有调皮可爱,听话有听话灵气。我们就是喜欢小孩。不知你怎么想呢?
      • 这个和我想法差不多,小宝贝这么可爱,我实在是喜欢啊,累也心甘情愿。
        只要他们在我身边我就要教他们相亲相爱。以后他们兄弟姐妹相处怎样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夫妻,父母子女间都有反目的,兄弟姐妹相处不好也是正常的。
        家里多个小孩为伴,欢声笑语,追跑打闹,有得有失,自己平衡就行。就个人来讲 得到远大于失去的。
        • +100
    • 我以为,作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你期望的那个结果应该是左右这个决定的最重要因素。
      期望‘给孩子添个伴’-- what if 将来某时孩子认为自己并不需要一个伴?或者,他们需不需要一个伴是一回事,可父母自己要做的事非要强按上一个“为了我(们)”的理由很不公平?到时你会不会很失望,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全付诸流水?

      有没有觉得这样的对话很耳熟? 父母:“我们牺牲了那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们)?!” 孩子(委屈地/叛逆地):“我又没让你们牺牲那么多。。。”

      如果要孩子的理由仅仅是‘我就是喜欢孩子’,你将来因期望落空而失望的可能就会低很多。因为喜欢孩子,你可以忍受养育孩子的艰辛,可以以平常心面对没孩或少孩家庭的相对潇洒生活和宽裕的经济情况。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地问:为什么生我??你也可以很平静地说:只是因为我爱你。
      • 我觉得,1000个妈妈的支持,不及老公一人。。。
        • ++, absolutely * *
          • :))
        • 其实我的回帖并不是‘支持’或‘反对’。。。
          • 明白。。。。每次看到这样的问贴就想笑,一个家庭往后几十年的走向,由一些素不相知的网友去左右?
            同是有钱人家,赌场大亨何先生选择90岁的时候和如花似玉的十几岁的女儿合照,首富李先生选择和红颜漫步巴黎街头。。。
            • 不是左右,而是汲取意见,然后再自己下决定。
              •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你会作出适合自己家庭的决定. 随着你现在2岁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留心, 你会发现孩子每个阶段都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 大家说了那么多,也没听到lz提起老公的看法以及是否支持,没有老公未来几年的支持,再爱娃,再为第一个孩子有伴考虑,再有经济能力都是白搭。我的一个朋友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还好,生第2个孩子2岁的时候去看她,头发都白了好多。
          她老公还是政府部门工作的很稳定,会做家务会带孩子。但是没有父母帮忙,累得很。她说要染了头发会去见她妈妈,不然她妈妈会伤心的。
          • 经济能力是最主要的,自己HANDLE不了,还有个工作叫 保姆。
      • 说的好!但是大多数父母估计体会不到这些。这是两个体系的问题,一个体系认为孩子是独立有尊严的人,另一个体系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有权利对其这样那样,只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即可。就好像爸爸去哪儿里面,
        石头他爸温柔多了,但是最后还是一句“爸爸都是为你好,希望你能成材”,这说明他的认识和天天的爸爸,“我希望和你做朋友哥们儿”的认识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的!
        • ++, 說到了點子上 . .
        • 就是看到大多数为人父母的不这样想我才有这样的感叹。“我(们)都是为你好”。。。这个思想真是生生不息地在轮回啊。
          • 如果没有对外"show"的成分, 当父母和子女为些事情而僵持不下时, 父母说句" 为你好"是无可非议的. 纵然每个父母的背景经历不同, 思想观念不同, 表达方式不同, 但对自己子女的关切都是最真实的.
        • Montessoir是第一个体系的,但是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去蒙校可能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变杰出吧,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zz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伪善的“爱和自由”——读孙瑞雪的《爱和自由》zz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我看完全书后,翻回头来,猛然看到这句话,一阵寒意。。。

          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充分讲解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在全书的快结束部分,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

          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但作者没有对蒙氏思想提出哪怕一点点创造和提升,也没有结合时代和国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对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从这点上说,本书的实践和理论(如果算有的话)就价值不大,只能算是蒙氏原著的“节本”和“话本”。


          但是,更严重的是,本书实际上与蒙氏思想貌合神离!作者用“爱和自由”名义篡改了蒙氏思想的本质!“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试想,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你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你的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你能给孩子多少选择的自由呢?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蒙氏以西方人权学说、自由主义、自然主义为基石,在尊重生命和人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教育方法体系。理解蒙氏,首先要理解她的思想基础。如果只追求技巧、方法性的东西,舍本逐末,在纷扰的社会中,最终还是会迷失和放弃。


          我也能理解作者的立场,作为“蒙氏幼儿园”“蒙氏培训机构”的推广者,行为带有商业色彩是显然的。从商业的角度,“爱和自由”是一个很动听的口号,而且可操作,哪怕是功利的,表面的。如果口号是给孩子“尊严和独立”,别人肯定觉得你有病。以这个立场出书也无可厚非,但需要读者/家长慎思,明辨。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蒙氏的原著,脑海里闪现的形象是肃穆而慈祥,双眸锐利,微笑,和蔼,矜持和优雅。但读完作者的书,我脑海里的形象没有半点的严肃,有的只是满脸堆笑,说话肉麻,矫揉造作的形象。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我贴的这个文章跟楼主要讨论的完全没有关系啊,就是看了这篇文章觉得挺好的,贴出来给大家看看而已。
    • 孩子是缘,有了就要了,不要太刻意。先把身体养好,不管有没有老2,父母身体都需要养养好,这样孩子生活质量才高。
    • 我们现在最后悔就是没多要几个孩子, 只有一儿一女.
    • "考虑给老大添个伴"其实不仅仅局限在儿时的玩伴, 更是孩子将来长大后所拥有的一层社会关系. 除去兄弟姐妹间交恶的情况, 这层因血缘关系所产生的关爱是无法替代的.
    • 你们夫妻自己商量好就行
    • 如果你觉得身体差无所谓就生吧!我个人觉得妈妈健康很重要。
      • 既然拿不定主意,就交给上帝,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 +1,感谢楼上酷妈帅爸们所有善意建设性的回覆。如果上天有意再送我一个宝宝,一定给大家来报喜!:D
    • 我34生的老大, 37生的老二,前两天,出去走走的时候, 哥哥领着妹妹的小手走在前面, 我在后面跟着看, 觉的好有爱呀, 另外, 两孩玩的时侯就没人缠着大人了, 老二比老大好带的多, 有哥哥带着玩呢.